我公司研发的“一证通办”综合服务平台,通过在线身份认证安全技术应用和优化整合登记交易系统,增设电子签署受理一体机,对接数字公证平台,研发电子签署、电子表单等功能。在设计电子签署功能时,广泛吸取先进地区的经验和教训,在便捷使用和防范风险两者间寻找平衡点,同时依据法律法规设计相关系统功能,申请人通过人脸核验后方可进行电子签署,数字公证参与身份认证与文件浏览签署全流程。
部门:软件部
撰稿:张丹
图片:不动产
编辑:龚文友
审核:刘从军
来源:新浪科技 杨雪梅
编者按:
这是属于5G的时代。
一年间,5G信息江河汇聚、企业崛起为峰、智能世界变得无比开阔。它不仅是信息变革中的土壤,更是巩固科技创新地位的重要基石。
一年间,5G大市场群雄逐鹿:
国际赛道,各大巨头在多领域争夺制高点;
专利研发,中国阵营全球占比已突破五成;
智慧创新,应用场景商机不断且相继投产;
手机市场,百元区间的细分竞争尤为激烈;
…………
一年间,由新浪科技、新浪5G联合发起的《5G大家谈》栏目,与数十位政、企、学界著名人士畅聊通信的发展及落地,为读者答疑解惑。同时,《5G大迈进》栏目将为读者探究中国通信企业的成长之路。
一年后的今天,信息所至,融入百业。当更多人触及5G,又将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从2019年6月至今,5G商快一年了。5G基础设施逐步落地后,业界更多的目光也瞄向5G网络所催生的新领域和新机遇。
在汽车领域,5G有望为汽车行业的车联网及无人驾驶带来颠覆性改变,而在这些领域落地也将使5G技术取得实质性发展。其中,无人驾驶是5G重要应用场景之一。
近几年,无人驾驶技术测试不停地进行。到了2020年,无人驾驶逐步落地,一些城市的市民可以通过打车或者地图软件乘坐和体验无人车。
如今,伴随着5G网络的铺开,车联网将取得重要突破,无人驾驶的延迟将不断降低,无人驾驶汽车的行驶将更加灵敏。有了5G网络技术的加持,无人驾驶技术将进一步成熟,为高阶无人驾驶提供了可能。
那么在过去的5G这一年,无人驾驶发展到了什么阶段呢?
无人驾驶场景正在到来
2019年6月6日,我国5G商用牌照“落地”。当时,广州市正式发布了首批自动驾驶路测牌照,其中,六家企业获得首批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通知书。5G商用牌照开始发放后,广州成为首批商用城市。
不止广州,随着5G商用牌照发放,长沙、武汉、北京等越来越多的城市逐步向无人驾驶企业发放了路测牌照,5G时代下的无人驾驶场景正在到来。
据了解,5G网络主要有三大特点:,一,高速率;二,高可靠、低延时;三,网络结构和边缘计算能力。通过5G移动通信技术可以加强无人驾驶感知、决策和执行三个层面的能力。
在5G发展的这一年,无人驾驶领域基础设施不断搭建、完善,技术探索与落地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基础设施方面,比如中国首条自动驾驶高速开建,布局5G设备,预计2022年正式通车。杭州、长沙等多个城市也搭建了自动驾驶车道,并布局5G设备。
在实现无人驾驶商业化的过程中,汽车产品只是体系中的基础项,智慧道路是最重要的支持,此外,车联网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主任工程师葛雨明表示,在车联网领域, 5G通信技术给车辆的应用场景带来更大的想象空间。基于C-V2X的车联网应用,从信息服务向提升安全效率和自动驾驶服务演进。
在实际的落地应用方面,5G正在助力无人驾驶落地城市,比如文远知行2019 年 11 月就在广州落地全开放运营的 Robotaxi 服务,现阶段全国陆续有更多的城市加入;今年4月份,上海市民使用高德地图平台可以呼叫乘坐AutoX无人车;同期,百度也全面开放Apollo Robotaxi服务,长沙用户通过百度地图、百度App免费试乘。
相比较Robotaxi,5G在无人驾驶职能车辆上落地较快。比如今年4月,中国移动参与打造的5G无人驾驶清扫车已投入使用,可实现无人驾驶和智能清扫,日常作业不受雷雨冰雪等天气的限制,清扫质量达到预期标准,未来量产商用后将大大提升城市智慧环卫水平。
5G无人驾驶在货运领域也已广泛使用,在鄂尔多斯达拉特旗一家露天煤矿,数十辆基于5G技术的无人驾驶矿车已经在矿区运作,完成矿产运输。技术人员可以一人监控多车在进行无人驾驶运输。
从概念到落地,5G、AI推动下的无人驾驶正在进入我们的生活。
在接受新浪科技采访时,文远知行COO张力总结认为,过去一年,技术上,无人驾驶算法能力进一步提高。同时,随着 5G、车路协同的技术发展和应用、推广,为无人驾驶增加更多感知信号的冗余,提升了安全性。
而在硬件成本上,无人驾驶车辆传感器成本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商业上,无人驾驶行业走向落地运营。
张力表示,无人驾驶生态圈在逐步形成,车企、无人驾驶初创公司、出行平台、5G和车路协同应用,共同形成了无人驾驶生态圈,为初步的商业化运营奠定了基础。“无人驾驶逐渐从过去那个在人们眼中充满着高风险的赛道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资本越来越看好。”
应用融合仍处于起步阶段
5G在无人驾驶领域更多体现在“用户智能”和“驾驶智能”两方面。
驭势科技联合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吴甘沙此前提到,一方面,5G是历史上第一个不是面向人而是面向物的网络。它一定会给今天的很多商业场景,包括无人驾驶、工业互联网带来无限的想象空间。“我相信未来,5G大规模应用以后,车会变成非常笨的车,靠一个全局的城市大脑就能够指挥好,整个社会的成本也会降到最低。”
但另外一方面看,真正成熟的5G并没有那么快。
吴甘沙表示,今天已经在应用很多V2X(车对外界的信息交换)技术,但这些技术一般来说还是LTE-V2X,需要在公网或者是专网上面去使用。真正的5GV2X(NRV2X),真正大规模商业化要到2024年左右。
据了解,基于5G自身拥有的特点,可通过V2V(车与车的连接)技术,将车辆感知范围扩大到视距之外,及时了解车辆间的相互位置等其他状态信息,可以提前对道路进行判断。同时,利用V2I(车与基础设施)通信,车辆可以获得如信号灯和路口的行人等信息,形成完整的对道路环境的感知,进而使车辆能够实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技能。即便传感器、摄像头失灵,通过5G高频信息传输也能规避一定风险。
吴甘沙认为,“短期内,我们还没办法去指望5GV2X能够给我们带来想象中的好处,比如说边缘计算等。V2X其实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了无人驾驶,比如说交通灯。今天大部分还是通过摄像头去识别红绿灯,但在一些情况下,比如说强逆光下根本看不清楚。这时候如果说交通灯本身有能在红绿灯切换的时候,通过PC5的协议进行广播,我的车马上就知道了,对动作进行预判,这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商业场景。”
目前,5G网络并不像社会大众所期待的那样,能够真正解决自动驾驶的产业痛点,无人驾驶还有很多需要面对的难题。
对于整个无人驾驶的生态来说,在落地和实现方面,还需涉及政策、技术、运营等多方面的问题,需要政府、互联网公司、车企等,多方共同合作才能完成。
在技术方面,葛雨明也提到,虽然现在很多人在做,但是无人驾驶对于在某些场景下或者某些因素的感知方面,还存在着非常大的不足。尤其无人驾驶基于雷达、摄像头和相关单车行为的时候,容易受到恶劣天气和遮挡物的影响,目前还没有办法解决非视距的问题。
在提到5G时代下无人驾驶发展存在的挑战时,张力也表示,首先,5G网络的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需要实现更全面的覆盖和更稳定的网络环境。其次,5G和车路协同应用的融合仍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待于进一步开发和验证,例如车规级的5G远程车载终端TBOX还没有进入量产阶段。此外,单车智能和车路协同互为冗余,但同时要求两个系统都需要足够稳定,才能保证两个系统联动起来时能达到最佳的效果,这是过程中的一个难点。
]]>“最多跑一次”“交通大脑”“刷脸认证”……这些“高科技”已经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智慧城市建设也卓有成效。但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智慧城市的功能并不理想。全国政协委员、青岛市政协主席杨军认为,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注重固定形态物理空间的数据收集与利用,各方面数据缺乏整体联动共享等原因,使得智慧城市的功能并没有有效发挥。杨军建议,构建新型智慧城市,要在建设前期做好总体谋划,加强顶层设计,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引领。
“要明确价值取向,以服务民众、便利企业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聚焦解决人民群众最关注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杨军认为,要降低成本费用,关注、关心服务城乡居民,为特殊群体免费提供终端服务,争取填平数字鸿沟,实现全覆盖。要加强顶层设计,科学规划、超前规划、适时修订规划,不断完善和提升智慧城市标准,在实践中抓好试点,着力打造可供复制推广的适合中国国情的新型智慧城市样板。要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统筹协调机制,提升政府行政履职效率,提高城市运营管理水平,切实增强城市服务有效供给能力,让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成果惠及全民,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智慧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涉及发改、住建、工信、网信等部门,关联部门则更多,缺乏统一的管理体制,急需国务院明确总牵头部门和各责任部门的职责。”杨军认为,智慧城市建设要加强横向连通和衔接配合,进一步强化跨部门、跨行业的组织统筹力度,提升信息资源整合水平,打破数据孤岛,通过共建共享基础设施、集约共建核心平台、整合利用新旧系统、统筹设计智慧应用,真正推动智慧城市实现技术融合、数据融合、业务融合,实现跨领域、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管理和服务,最大限度展现城市“智慧”。
同时,杨军还建议,国家有关部门针对这次疫情防控特别是在城市治理中存在的问题,逐一进行复盘分析,用新型智慧城市的标准与技术进行对策研究,制定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强的疫情防控常态化智慧城市规划建设指导方案。如,加强新型智慧城市管理系统对各类人员的动态数据采集,并保护个人信息安全;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以智慧城市建设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加快培养“城市大脑”核心技术研发人才和能在智慧城市建设一线从事技术和管理工作的复合型人才;针对智慧城市信息安全特别是部分核心技术来自国外的问题,要加强信息安全运行立法和自主核心技术研发工作,确保智慧城市运行的安全可靠。
来源:中安网
]]>
今年两会期间,“新基建”“人工智能”持续火热。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拓展5G应用。此外,多位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也提交了“新基建”和“人工智能”相关的建议。如全国人大代表、海尔集团总裁周云杰建议,应结合5G、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工业互联网平台能力和科技能力;全国政协委员、百度董事长李彦宏提到“加快打造具备国际领先水平的人工智能新型基础设施”。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资源、环境与产业经济学系教授曹和平表示,当前,我国数字经济体系初见雏形,全面启动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的时机已到来。随着新技术红利逐步从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转移,人工智能作为新基建的组成内容之一,对于赋能各行各业智能化转型、助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将起到重要作用。
人工智能释放新基建活力
国家发改委此前明确的“新基建”范围中,将“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基础设施”纳入信息基础设施。随着中央提出要加快新基建的建设进度,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技术将步入更快发展阶段。
实际上,从2017年至2019年,人工智能已连续三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虽然未直接提及人工智能,但“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亮相”。作为新基建的代表性技术之一,近几年来,国家对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视程度逐渐提升,也证明了人工智能有望成为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的新动能。
业内专家表示,作为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人工智能有很强的“头雁效应”,天然具备基础性、公共性和外部性,广泛赋能各行业,使得其变得越来越基础设施化,可以成为数字经济时代重要的基础设施。
李彦宏表示,各种应用开发平台、开放的深度学习框架及通用人工智能算法等,正成为这个时代新的基础设施。尤其是智能交通、智能城市等领域,需要技术创新与基础设施更好地协同。他在建议中提及,人工智能、5G等新技术正在成为拉动智能交通发展的新引擎。
不止应用于智能交通领域,在今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人工智能在疫情监测分析、人员物资管控、医疗救治、药品研发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与保障作用。智能机器人走进医院、隔离区,送物送药,导医导诊,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据了解,京东数科的疫情问询机器人在疫情期间大展身手。这类机器人可依照国家卫健委等官方公开信息,深度学习有关疫情的专业知识,准确无误地回答居民疫情防控的相关问题。疫情问询机器人先后加入了陕西榆林市信用办、联通集团、四川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等约60家政府机构和企事业单位。
助力金融机构智能化转型
作为数字经济时代的一项新型基础设施,人工智能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也十分广泛,从智能生物识别和模型算法策略,到深度学习和策略研究,各种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产品或服务不断出现,改造和重塑了诸多传统金融业务。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更是催化了金融机构加速线上展业。“无接触式”金融服务充分发挥技术和数据驱动业务的优势,为客户提供高效、便捷、安全的金融服务,可以预期,金融机构智能化、数字化将再一次迎来跨越式发展契机。
无论是国有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等银行保险机构,信托、金融租赁、消费金融等非银金融机构,抑或是天生具备科技基因的金融科技公司,近两年来都在加大对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科技的投入力度,推动自身业务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金融时报》记者了解到,如金融科技公司陆金所,积极运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等技术为客户提供服务,其智能服务机器人已累计覆盖超过880万人,累计实现超过2191亿元的投资额转化。陆金所有关负责人表示,人工智能将端对端地重塑金融行业的价值链条,看好AI等智能技术在个性化服务普惠大众和实现稳健风险管理等领域的应用。就财富管理领域而言,人工智能赋能将带来更精准的客户判断、对产品和投资组合的实时及全生命周期管理、个性化智慧顾问服务和更极致的数字化客户体验。
警惕技术发展带来的新挑战
一方面,人工智能、5G等数字化信息设施的发展可以从本质上提升金融行业的效率和价值,但同时智能化技术也带来新风险、新挑战,包括数据的安全因素、AI算法的可解释性和可问责性,技术带来的新型欺诈等。面对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和前所未有的技术革命,在释放人工智能发展潜力的同时也要警惕技术本身带来的新挑战。
两会期间,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首场新闻发布会上,大会新闻发言人郭卫民提到,有委员建议在加快新技术发展的同时,要注意保护个人隐私和网络安全。
实际上,现行政策对人工智能合成技术的规定较为笼统,未涉及对技术滥用的规制,同时缺乏分类指导。此外,行业规范和技术标准尚未建立。《金融时报》记者注意到,已有政协委员针对人工智能监管提出相应建议。全国政协委员、搜狗公司首席执行官王小川建议,通过立法实施分类监管,依据不同的应用场景精准施策,防止技术滥用,此外,加快制定行业规范和技术标准。
王小川认为,在法制框架内,人工智能将拥有健康有序的发展环境,最大程度地发挥它在带动其他行业发展、支撑传统产业向网络智能化方向转型中的作用。
来源:金融时报
]]>
从中央密集部署,到地方积极响应;从企业主动投资,到资本市场热捧……2020年新基建站上时代风口。今年全国两会,以人工智能技术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之一。
新基建助推之下,人工智能变得越来越基础设施化,为生活添智慧,为产业添转型动力。作为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平台的提供者,百度对新基建有何思考,如何结合新基建谋求新发展?记者就此采访全国政协委员、百度公司董事长李彦宏。
人工智能勾画智能经济发展蓝图
随着新基建逐步落地,以及多年来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的深度融合,智能经济已成大势趋。今年,李彦宏提交了四份提案,其中就涉及新基建、智能交通等智能经济话题。
在新基建方面,李彦宏提出构建人工智能新型基础设施,勾画智能经济发展蓝图的提案。他表示,国家应加快打造具备国际领先水平的人工智能新型基础设施,加强人工智能基础和应用人才培养,推进各行业积极应用自主可控的开源深度学习平台。同时,还应大力推进智能云工程,支持开放平台的建设,以此加速产业智能化。
人工智能、5G等新技术正成为拉动智能交通发展的新引擎。在交通方面,李彦宏提出,加快智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助力交通强国战略的提案。他表示,国家应加强政策引导,鼓励各地政府加大探索和投入,一方面加强探索城市智能交通运营商模式,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先行先试,另一方面则要加快交通路网车路协同智能化改造。此外,还要建设全国性的新一代智能交通治理平台,加快形成安全可靠的现代化交通治理体系。
无论是新基建还是智能交通,都被赋予应对疫情挑战和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引擎的重任。尤其是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新型基础设施,将成为经济发展的“新燃料”。
李彦宏认为,新基建对经济发展及民生改善都会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在国家新基建政策的支持下,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础设施的发展有望推动智能经济早日到来。
中国有望率先享受智能经济福利
自工业革命以来,创新和效率一直是推动世界经济发展、人类生活改善的重要动力。当前,全球正迎来新一轮创新红利期,人工智能驱动智能经济到来。
李彦宏表示,在新的红利期,人工智能将从人机交互、基础设施、行业应用三个层面对社会、经济和生活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这些都将重塑人类的经济结构和生产关系,迎来更具创造力、生命力的时代。
人工智能加速智能经济到来,李彦宏深信“中国无疑是最有能力抓住这轮机会的国家之一”。他说,我们对技术有长期而持续的重视和投资,同时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技术发展,积极创造良好的创新激励空间,数据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被写入中央文件。此外,我们拥有全球最大规模的制造业和应用市场、最多的研发人员,这些都将为人工智能发展创造更多更好的应用场景,推动中国人民率先享受智能经济和智慧社会的福利。
以搜索引擎出名的百度,对技术的重视,让百度很早便开始布局人工智能行业。李彦宏本人有关“互联网是前菜,人工智能才是主菜”的比喻令人印象深刻。
“对人工智能、智能经济产生前瞻洞察,百度具备先天的优势。”李彦宏说,百度对用户数据的积累已有相当长的时间,有数亿用户和行为的数据,更重要的是技术是百度的基因。他表示,一直以来,百度在技术上不断投入,努力让机器去更好地理解人,真正地连接人和机器。有了这些数据,相当于有了人工智能时代的“燃料”,再用我们的技术对它有更深刻的理解。
发挥百度技术优势 推动智能经济发展
“新基建”涉及的领域技术性、专业性强,需要各类社会资本深度参与,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不久前,国家发改委明确新基建范围,其中提到深度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撑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进而形成融合基础设施,比如智能交通基础设施。在自动驾驶、智能交通领域,百度是全球具备车路行技术闭环的公司,也是唯一承担自动驾驶国家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的企业。
李彦宏表示,百度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的技术研发和应用方面已经有超过十年的探索和积累。近些年,百度充分发挥技术创新和平台优势,推动智能经济发展。
人工智能迭代进程中,百度一直做着相同的事,即让每个人都能平等享受AI能力。在抗击疫情期间,百度利用技术协助政府科学、精准抗疫。人工智能要加速发展和落地,就要充分发挥开源和开放平台的作用。在开源、开放方面,百度飞桨平台已成为全面开源开放、功能完备的产业级深度学习平台,百度Apollo已成为全球领先的自动驾驶开放平台和生态。
当前,从中央到地方积极部署落实新基建,这对一直投身其中的企业来说是巨大机遇。“作为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平台型公司,我们会在国家的新基建战略中继续扮演好平台型公司角色,发挥技术创新优势、积极赋能产业转型,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社会、民生方方面面的落地,迎接智能的新世界。”李彦宏说。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11月20日电(记者吴雨)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范一飞20日表示,为规范引导新技术应用,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等17项金融行业标准已经立项,正在加紧研究制定。
范一飞在20日召开的全国金融标准化技术委员会2019年工作会议上介绍,新型金融标准体系持续完善,金融企业标准建设成绩显著。目前,我国已形成国家金融标准65项、金融行业标准252项。其中,移动金融支付客户端技术规范、声纹识别应用标准等,有力地支撑了金融业健康发展。另外,包括互联网金融信息披露规范在内的20余项团体标准陆续推出,较好地满足了行业自律发展需要。
高质量的金融发展需要高质量的金融标准。会议指出,目前金融领域还存在标准缺失、部分标准老旧等问题,金融服务和管理标准薄弱,与满足金融高质量发展仍有一定距离。
范一飞表示,金融标准建设迫切需要在重点领域补齐短板,顺应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在金融业应用的发展态势,注重数据安全。要紧跟数字金融热点领域和发展趋势,做好国内标准需求预判研究,继续增强金融标准对金融治理的支撑。
此外,范一飞强调,要加快提升金融标准国际化水平,积极开展金融标准化研究,抓紧培养新时代金融标准化人才队伍,推动金融标准在金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基础性、战略性作用。
]]>
新浪科技讯 11月20日午间消息,在今日世界5G大会“未来信息通信技术国际研讨会”上,中科院院士陆建华发表《5G发展引发的若干基础研究布局思考》的演讲。
陆建华表示,现有通信方法在利用系统结构信息与处理大流量数据时受到限制,5G持续性还是面临略微严峻的挑战,需要科技界广大的科学家、工程师坐下来冷静的思考。
他指出,目前的发展思路基本上是从链路到网络,规模是能换能力的。但规模能换能力遇到的瓶颈很大,移动蜂窝架构碰到技术墙,蜂窝基站的半径越来越小,“现在蜂窝基站之间的距离大概百米左右,恐怕没法再小了。”他说,蜂窝本身也会碰到容量的极限。
另外就是安全非常的被动,现在攻击增长率已经超过了业务的增长率,恶意机器流量占比也过半。再有就是利润的边际效应,中国移动也出现下降,今年的情况可能还要再差一些。
“所以说,规模能换能力这个思维是要改的,否则它会制约移动网络可持续发展。未来的目标一定是面向网络信息体系的建设,要减少整个系统熵,不是现在拼命的去争相网络带宽增加系统。”陆建华说。
他也提出了一些建议,首先是研究移动网络时代的新架构,比如天地一体化创新网络。天地一体化网络发展按需覆盖新模式,将空间资源聚焦至动态适应业务,从而适应业务时空尺度的不均匀性,大幅度提升资源利用率;未来也从5G走到无G,将来靠软件升级、靠模型中心组织形成新的代际,制成未来丰富的应用。这个时代也很快会到来。
其次是移动网络安全新机制。如果把互联网比作是人的胃,移动网络比作人的口,病毒现在都是从口上直接就进去了,显然这种方式是不合理的,有没有可能把安全也移到安全网络。这时候移动网络要研究它的内生安全问题。
还有共建共享。通过O-RAN联盟打造“新四化”接入网:无线网接口标准化开放化,软件开源化,硬件白盒化、网络智能化。从根本上解决共建共享的机制问题。
]]>葛建华同志指出:政治建设是党建的核心。我们必须紧扣如何结合工作实际提高政治站位统领全局、如何处理好大局与个人利益关系、如何运用辩证思维研究解决问题等作出深入的思考与研究,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找出找准问题,着力加以解决。就深入学习贯彻专题片《忠诚》的有关精神,葛建华同志要求:周恩来同志是共产党人的一面伟大旗帜。我们要以周恩来同志为人生标杆和学习榜样,在忠诚信仰、忠诚于党、忠于人民的不懈追求中,奋斗一生!
观看完专题片《忠诚》后,葛建华同志就第四季度工作目标以及工作重点向参会人员提出几点要求:目前是2019年重要的冲刺时间,每个单位,每个党支部应该抓住这个机遇,努力实现全年的目标;同时发挥好支部的作用,加强党员的管理与教育工作,让每位党员起到先锋模范作用,密切联系群众,关心群众;做好标准化党支部建设,争取把党支部建设的更有特色,更贴近群众;加强党员的主题教育工作,并及时的进行总结;增加党员的民主生活会,提升党员的党性认识以及自我修养;做好年底最佳党日活动,组织群众走访,关心困难群众,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党员活动;做好支部星级评定工作;做好品牌支部评定工作;督促每位党员学习党的知识,了解国家最新动态,关注学习强国。
学习会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结束,我们每个党员始终要秉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祖国的建设、公司的发展奉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
在智能网联、万物互联的信息时代,汽车作为新型智能终端,正面临新的产业变革和商业机遇。
“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蓬勃发展,汽车与能源、交通、信息通讯等领域加速融合,智能网联汽车作为产业变革创新的重要载体,正在推动着汽车产业形态、交通出行模式、能源消费结构和社会运行方式的深刻变化,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巨大的增长潜能。”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在日前召开的“2019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上表示。
目前,全球范围内的主要汽车大国正在汽车智能网联领域加强战略布局,跨国车企也在加大研发投入,意图在新一轮产业变革中赢得先机。
但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并非一朝一夕能完成,也并非几家车企单打独斗就能做成功。“企业间应开展协同创新,攻关智能网联汽车计算基础平台等关键共性技术,并以车载操作系统创新应用为牵引,打造各类市场主体互融共生、分工合作、利益共享的新型产业生态,这样才能推动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苗圩说。
车企踊跃布局
有观点认为,能够拓展汽车产品与服务内涵的智能网联技术可能会重新定义汽车工业,并将成为中国车企在海外市场重要的差异化竞争优势,从而助力我国汽车企业从全球汽车行业竞争中的“跟跑者”向“并跑者”乃至“领跑者”转变。
在这场变革之中,各大主流车企都在提前布局。比如,北汽集团发布了智能网联汽车五年行动计划,即“海豚+”战略, 宣布将聚焦智能技术、智能产品、智能生态、智能交通等领域,加强高性能传感器、域控制器、计算平台、自动驾驶系统、高精度地图等产业链布局。长安汽车也发布了北斗天枢计划,全面开展智能时代并向智能出行科技公司转型。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无论是通用、福特、奔驰、宝马等跨国车企,还是上汽、广汽、东风、长城等国内主流车企,亦或是蔚来、小鹏、零跑等造车新势力,都有搭载最新研发的智能网联技术成果的车型落地,智能网联技术也成为这些车型的销售亮点。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宝林认为,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兴起,智能网联汽车将走进人类生活,相比智能手机,智能网联汽车将以数十倍,甚至百倍的巨大产业驱动力改变人类生活。
而随着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以智能网联为载体的智能交通、智慧城市概念也随之诞生,受到多方关注。目前,伴随5G、V2X等技术应用,在北京、上海等城市有大批智能网联测试和示范基地成立,智能网联和智慧城市的有机融合也在有序推进中。
单打独斗难成形
技术是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基础,生产一辆智能网联汽车不仅牵扯到主机厂,还牵扯到传统的零部件企业、生产软硬件的相关企业以及智能网联通讯企业等。所以,在这场新兴产业的变革中,任何一家企业都很难通过单打独斗赢得胜利。
“目前智能网联汽车行业已经进入到从产业孕育期到快速发展期的关键过渡阶段。智能网联变革的多领域、跨行业、深度融合的特征对产业生态提出了更高要求,要真正进入快速发展期,实现智能网联汽车的普及化应用和规模化发展,必须从多维度加速生态繁荣。”北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徐和谊称。
当前,各大主机厂在积极布局智能网联汽车生产的同时,也在加大与不同企业之间多维度的合作发展。比如,包括一汽、东风在内的几十家车企都选择与华为建立合作关系。
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认为,智能网联汽车将成为一个持续价值创造的平台,但“华为不造车”,未来将提供包括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电动、智能网联、云服务在内完整的智能网联汽车解决方案。
有观点认为,虽然向华为这样的“供应商”不直接造车,但是随着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它们有可能获得越来越多的话语权。
如今,行业内已经达成共识,认为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是一项涉及跨专业、跨行业、复杂度极高的系统工程,绝非依靠某一家汽车企业、互联网企业或者是通信企业就能简单实现,需要国家、行业、企业乃至社会各方面以共生、共建、共赢的商业模式分工、协作。
而无论是国家顶层牵头推进的标准体系建设,还是持续完善的相关法律法规,或是不断攀高的测试牌照数量和开放道路的测试里程,都表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管理生态正在持续优化。有观点认为,下一阶段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需要在国家顶层设计的统筹下,构建完整的产业生态。
]]>61岁的比尔·盖茨在一篇给大学毕业生的寄语中把当今时代称为“一个非常好的时代”,在庆幸自己在20岁时就有机会参与到那场改变世界的数字革命的同时,盖茨直言如果在今天寻找和当年一样能够对世界带来巨大影响的机会,他第一个考虑的就是人工智能。
与比尔·盖茨一样,《失控》一书的作者凯文·凯利同样对人工智能的发展充满期待并做出一系列大胆预言。在他看来,未来10-20年人工智能将对世界带来颠覆性的变化,一切都将变得智能化。专注于信息技术研究和分析的Gartner公司的报告则认为未来10年,人工智能将变得无处不在。
与此同时,担忧、不安乃至惶恐的情绪开始在人群中蔓延,来自未知的力量让人坐立不安但又无所适从,人们不知道人工智能究竟是装满了灾难的潘多拉魔盒,还是一部通往更高级人类文明的电梯。唯一可确定的是,盒子已经打开,电梯的按钮已经按下,已经没有人可以让这一切停下来。
1995年,微软发布Win 95操作系统时特意请来滚石乐队演唱了那首著名的《Start Me Up》,米克·贾格尔用其独特的嗓音唱到:“If you start me up,I'll never stop”,今天看来这句歌词颇有象征意味。当人们按下人工智能的开始按钮,它将永不停止。就像一架高速飞驰的列车,任何人没有中途下车的机会,也不知将被带往何处。
当然,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并非无迹可寻。在我看来,人工智能在接下来的几年中,将呈现出如下四个主要发展趋势。
趋势一:人工智能技术进入大规模商用阶段,人工智能产品全面进入消费级市场。
中国通信巨头华为已经发布了自主研发的人工智能芯片并将其应用在旗下智能手机产品中,苹果公司推出的iPhone X也采用了人工智能技术实现面部识别等功能。三星最新发布的语音助手Bixby则从软件层面对长期以来停留于“你问我答”模式的语音助手做出升级。人工智能借由智能手机已经与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近。
在人形机器人市场,日本的软银公司研发的人形情感机器人Pepper从2015年6月份开始每月面向普通消费者发售1000台,每次都被抢购一空。人工智能机器人背后隐藏着的巨大商业机会同样让国内创业者陷入狂热,粗略统计目前国内人工智能机器人团队超过100家。图灵机器人CEO俞志晨相信未来几年:“人们将会像挑选智能手机一样挑选机器人。”
在我看来,售价并非人工智能机器人难以打开消费市场的关键,因为随着产业和技术走向成熟,成本降低是必然趋势,同时市场竞争因素也将进一步拉低人工智能机器人产品的售价。吸引更多开发者,丰富产品功能和使用场景才是打开市场的关键。另外一个好的信号是,人工智能机器人正在引起商业巨头们的兴趣。
零售巨头沃尔玛去年开始与机器人公司Five Elements合作,将购物车升级为具备导购和自动跟随功能的机器人。中国的零售企业苏宁也与一家机器人公司合作,将智能机器人引入门店用于接待和导购。餐饮巨头肯德基也曾与百度合作,在餐厅引入机器人度秘来实现智能点餐。上月19日,情感机器人Pepper也开始出现在软银的各大门店,软银移动业务负责人认为商业领域智能机器人很快将进入快速发展期。
在商业服务领域的全面应用,正为人工智能的大规模商用打开一条新的出路。或许人工智能机器人占领商场等公共场所会比占领我们的客厅要来得更早一些。
趋势二:基于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的认知能力将达到人类专家顾问级别。
“认知专家顾问”在Gartner的报告中被列为未来2-5年被主流采用的新兴技术,这主要依赖于机器深度学习能力的提升和大数据的积累。
过去几年人工智能技术之所以能够获得快速发展,主要源于三个元素的融合:性能更强的神经元网络、价格低廉的芯片以及大数据。其中神经元网络是对人类大脑的模拟,是机器深度学习的基础,对某一领域的深度学习将使得人工智能逼近人类专家顾问的水平,并在未来进一步取代人类专家顾问。当然,这个学习过程也伴随着大数据的获取和积累。
事实上在金融投资领域,人工智能已经有取代人类专家顾问的迹象。在美国,从事智能投顾的不仅仅是betterment、wealth front这样的科技公司,老牌金融机构也察觉到了人工智能对行业带来的改变。高盛和贝莱德分别收购了Honest Dollar与Future Advisor,苏格兰皇家银行也曾宣布用智能投顾取代500名传统理财师的工作。
国内一家创业团队目前正在将人工智能技术与保险业相结合,在保险产品数据库基础上进行分析和计算搭建知识图谱,并收集保险语料,为人工智能问答系统做数据储备,最终连接用户和保险产品。这对目前仍然以销售渠道为驱动的中国保险市场而言显然是个颠覆性的消息,它很可能意味着销售人员的大规模失业。
关于人工智能的学习能力,凯文·凯利曾形象地总结说:“使用人工智能的人越多,它就越聪明。人工智能越聪明,使用它的人就越多。”就像人类专家顾问的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服务客户的经验一样,人工智能的经验就是数据以及处理数据的经历。随着使用人工智能专家顾问的人越来越多,未来2-5年人工智能有望达到人类专家顾问的水平。
趋势三:人工智能实用主义倾向显著,未来将成为一种可购买的智慧服务。
过去几年我们看到俄罗斯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尤金首次通过了著名的图灵测试,又见证了谷歌的AlphaGo和Master接连战胜人类围棋冠军,尽管这些史无前例的事件隐约让我们知道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但因为太过浓厚的“炫技”色彩也让公众对人工智能技术产生很多质疑。
事实上大多数人在谈到人工智能时,首先想到的问题便是:“它究竟能够做什么?”“它到底能够用在什么地方?”“它能够给人类解决哪些问题?”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方面,中国的互联网企业似乎表现地更加实用主义一些。将主要精力投向人工智能领域的百度几乎把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了旗下所有产品和服务中,雄心勃勃展开NASA计划的阿里巴巴也致力于将技术推向“普惠”。
人工智能与不同产业的结合正使其实用主义倾向愈发显著,这让人工智能逐步成为一种可以购买的商品。吴恩达博士曾把人工智能比作未来的电能,“电”在今天已经成为一种可以按需购买的商品,任何人都可以花钱将电带到家中。你可以用电来看电视,可以用电来做饭、洗衣服,未来你可以用购买到的人工智能来打造一个智能的家居系统,这是一样的道理。凯文·凯利此前也曾做过类似预判,他说未来我们可能会向亚马逊或是中国的公司购买智能服务。
反过来不同产业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也加剧了人工智能的实用主义倾向。比如特斯拉公司就是拿人工智能技术专门用来提升自动驾驶技术的,再比如地图导航软件,就是专门拿人工智能技术用来为用户规划出行路线的。它们更加关注的是人工智能技术到底能为我的公司和我的用户带来什么。
说到底,人工智能是一个实用主义的东西。越来越多的医疗机构用人工智能诊断疾病,越来越多的汽车制造商开始使用人工智能技术研发无人驾驶汽车,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开始使用人工智能作出投资、保险等决策。这意味着人工智能已经走出“炫技”阶段,未来将真正进入实用阶段。
趋势四:人工智能技术将严重冲击劳动密集型产业,改变全球经济生态。
许多科技界的大佬一方面受益于人工智能技术,一方面又对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威胁充满担忧。包括比尔·盖茨、埃隆·马斯克斯、蒂芬·霍金等人都曾对人工智能发展做出警告。尽管从目前来看对人工智能取代甚至毁灭人类的担忧还为时尚早,但毫无疑问人工智能正在抢走各行各业劳动者的饭碗。
人工智能可能引发的大规模失业是当下最为紧迫的一个问题。阿里巴巴董事会主席马云在今年一场大数据峰会上说:“如果我们继续以前的教学方法,我可以保证,三十年后我们的孩子们将找不到工作。”阿里巴巴在电商领域的对手,京东集团董事局主席刘强东则信誓旦旦地表示:“五年后,给你送货的都将是机器人。”
事实上,机器人抢走人类劳动者饭碗的事情已经在全球上演。硅谷一家新兴的机器人保安公司Knightscope目前已和16个国家签约使用其公司生产的K5监控机器人,其中包括中国。K5将主要用于商场、停车场等公共场所,可以自动巡逻并能够识别人脸和车牌,K5每小时的租金约为7美金。这意味着原本属于人类保安的酬劳现在要被机器人抢走。
未来2-5年人工智能导致的大规模失业将率先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如制造业,在主要依赖劳动力的阶段,其商业模式本质上是赚取劳动力的剩余价值。而当技术成本低于雇佣劳动力的成本时,显然劳动力会被无情淘汰,制造企业的商业模式也将随之发生改变。再比如物流行业,目前大多数企业都实现了无人仓库管理和机器人自动分拣货物,接下来无人配送车、无人机也很有可能取代一部分物流配送人员的工作。
就中国目前的情况来看,正处于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过渡的过程中,难以避免地要受到人工智能技术的冲击,而经济相对落后的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因为廉价的劳动力优势仍在,受人工智能技术冲击较小。世界经济论坛2016年的调研数据预测到2020年,机器人与人工智能的崛起,将导致全球15个主要的工业化国家510万个就业岗位的流失,多以低成本、劳动密集型的岗位为主。
这绝非危言耸听。人工智能终将改变世界,而由其导致的大规模失业和全球经济结构的调整,显然也属于“改变”的一部分,你我都将亲眼看到这一切的发生。
]]>